埠口村位于莱城北40公里、镇政府驻地4公里处。东接龙堂村,北邻董家峪村,西与温峪村相连,沿河而下即为龙子村,耕地725亩,共835口人。
据村碑记载:埠口,始建于明洪武末年,原名埠头,因址在山口,村旁有河,故改名为埠口。
埠口村有两大姓氏:高姓、李姓.,据《高氏谱》记载,明成化末年,高姓由章丘迁至此,田姓早居,后有洪姓、吴姓迁入,同时,李姓从枣行、北州迁来居住。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更,田姓、洪姓、吴姓逐渐衰退,村中只剩下高姓、李姓两族。村西南有明碑记载,“0”时被毁。村东有田家林,村中部有高家林,林中有高氏碑谱,“0”时被毁。
据《莱芜县志》记载:“石城保•埠口”。民国初年取消乡、保建制,改为区,埠口属茶业区;1985年11月撤区并乡,埠口隶属腰关乡;2001年全市合乡并镇,腰关乡与茶业口乡合并为茶业口镇,埠口村又属茶业口镇。
埠口村人勤劳敦厚,崇尚知识,重视教育。清末的文人雅士,虽不十分显达,但对后世的影响较大。1938年高明文建立了第一所学堂,并担任了第一任校长,付玉板、张俊英为教师,为埠口村、龙堂村、龙子村、董家峪村培养了大批的人才。1979年,在村东建立埠口小学。自恢复高考以来,村0考出10多名大学生。毕业于南京大学的李海民是村中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也是第一个研究生。
埠口村是茶业地区党的活动最早的村庄之一。1938年8月,莱芜县委和八路军支队派人进入茶业山区的王庄村、法山村、埠口村一带活动。首先在埠口村成立抗日自卫团,团长高贵珍,团员100多人,配合主力与日伪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38年日军进入茶业区,烧杀抢掠,村子曾被烧过三次,李方俊、李汝友、高方岳、高福龙、高贵兰、李方友、李方海等人惨死在日军的屠刀之下。人民并没有被日军所吓倒,青壮年积极参与。在吉山战斗中,李方花、高万居等英勇牺牲,他们的名字,记录在了汪洋烈士纪念碑上。在敌后,李山军、高庆丰等人进行游击战争。解放战争中,高贵琴参加过淮海战役。
埠口村的文化气息很浓,从20世纪50年代初,埠口就成立了戏剧团,在四邻八乡演出。村中高丰云的书法在茶业口镇有名,桥涵、建筑都有他的墨迹。
埠口村重视发展农业。建国初期,埠口村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都走在前头。吃大锅饭的年代里,埠口村人仍整修大寨田500余亩,把荒山绿化起来,栽上了板栗、枣等树,后来被破坏。20世纪60年代,村民在村主任、党支部书记李方生的带领下,借助有利的地理条件,修筑了鹁鸪崖、村西、村东三个大坝,并修建了自来水渠,全村的农田基本都能灌溉到。
埠口村的工业发展较早,20世纪50年代埠口缫丝厂建立;1961年,在村西南建立了砖瓦窑;普雪路通过村子后,人们利用这个有利的条件,在路边开起了商店,盖起了楼房,经济也随着发展起来。20世纪70年代,在村西北建起了水利发电站,村民用上了电灯。埠口村有了两部放映机,是全镇最早拥有电影机和放影队伍的村庄之一。1999年埠口村成为了电话村。同年,有线电视也接入了村里。埠口村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革中,不断地发展着,埠口村会变得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CopyRight 2020-2021 北斗卫星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019715号
北斗地图网提供最新中国地图全图高清版以及全国368个城市的公路地图、铁路地图、卫星地图、城市交通地图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