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封洼村距莱城15公里,地处汇河之阴,东与小增村相望,西与仪封村相连,北与朱家庄村接壤。现有人口921人,耕地面积770余亩。
据《李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始祖-诚自河北枣强、冀州移居莱邑县仪封村村东,其地势低洼,故取名为“仪封洼”,且有“菊花桥”之说。以后,又有孙、殷二姓聚居于此,具体年代不详。
1939年前,仪封洼村归寨里区管辖;1941年归陈林区所辖;1942年10月归羊里区;1945年10月归仪封区;1958年归羊里公社管辖;1985年归羊里镇管辖至今。
自清朝末期至20世纪40年代是该村第一盛期。在这一时期全村三姓人口在360-480人之间,李姓为大族,人口占全村的五分之四之多。故民殷村实,远近闻名。学儒文风一时高涨,治村宜家各有其方。民国16年(1927年)本村首富李广义,为当时学儒之最,治村之长,威严豁达,为保家园抵御外扰,在他和本村有志之士的主持下,建成高约4米、厚1米、长约2000米的长方形环村围墙,远远望去,酷似城郭,煞是威风。内设四门八岗,白昼轮换放哨,遇有险情,鸣锣聚众,登墙防守。据说在20年代后期,盖赖此墙防守严紧,免遭土匪刘黑七的劫难。为长治久安请武师讲学,聘拔贡授业,当时文有曾、濂、启之辈,武有文、武、龙之能。从而村人注重文化,崇尚礼仪,儒雅诚实,民风朴厚。
随着学风的兴盛和治村治家方略的严谨,村人经济日渐夯实。时至民国20年左右(1931)在李广义的倡导下,兴修学堂一座,仅李广义一人的助学捐款就超过了修建学堂经费的一半。其余按各家经济实况,各有奉献。而后,李广义便乘文儒之雅兴,赖家裕之资助,创修花园一处,内修凉亭一座,遍置垂柳芙蓉,绿水碧荷绕亭,亭内置有雅座扶琴,闲暇之时,到园一游,面南操琴,放浪吟赋,把酒临风,怎不让人心旷神怡,喜气洋洋。由于时代的变迁,以上所述围墙、学堂已不复存。
光阴荏苒,时至30年代末-40年代初,中国0在莱芜地区发展革命力量,该村秘密加入者达28人之多。自抗战至全国解放,村民致力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宗旨,先后为国捐躯者6人,负伤载誉者1人,支前做军鞋3千余双,筹备军粮500余担……总之,该村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历经互助组、初、高级社、人民公社,在80年代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二盛期。在这一时期内,村人思想开放,村貌大有改观,人人争当改革先锋,先后发展养鸡户、养猪户10家之多。发展民营企业四家。其中翻砂厂三家,造纸厂一家,全年产值过千万元,人均收入达3000多元,生活水平日新月异,蒸蒸日上。1998年被莱芜市命名为“铸造专业村”之后又被命名为“发展民营经济先进村”、“双文明村”。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历经互助组、初高级社、-、人民公社等历史步骤。在60年代初期国家在我村征地10余亩建国库一所。70年代初期为了支援国家的开矿事业我村又提供了可耕地80多亩,在村北建大型砖瓦窑厂一座,为国家的矿业和莱芜的基本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建材保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土地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文化教育方面。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被国家高等院校录取30多人,中专20余人,高中毕业者40余人,研究生2人,其中一人在加拿大定居,一人在山农大就读。孙济师是1948年南下的老干部,解放后任徐州市电厂书记,现已退休,并享受地委级待遇。总之仪封洼村的文化素质在全镇名列前茅。
展望未来,仪封洼村将在-精神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CopyRight 2020-2021 北斗卫星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019715号
北斗地图网提供最新中国地图全图高清版以及全国368个城市的公路地图、铁路地图、卫星地图、城市交通地图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