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庄扶村地处山东半岛胶东腹地,位于莱西市区中心西7公里处大沽河右畔的大沽河(东大河)和小清河(西小河)冲积平原上。全村域东西最长2560米,南北最宽2000米,总面积3.65平方公里。共685户、2582人。
后庄扶村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青岛九联集团的发祥地。后庄扶村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在莱西市名列前茅。
后庄扶村历史悠久。现尚有的数尊古石臼佐证,早在明朝以前就有人在此居住。明朝洪武年间,庄姓、傅姓族人从山西迁入,定居于此。嗣后,王、赵、郭、姜、孙等姓氏相继迁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20多个其他姓族人也慕村名结亲迁入。至2014年,全村有王、赵、郭、姜、孙、朱、周、董、袁、盛、李、迟、徐、隋、贾、秦、解、张、许、吕、任、刘、韩、邢、单、陈、崔、房、于、马、牟、胡、郑共33个姓氏。其中王姓人口占75.2%,赵姓人口占11%。历史上,各姓族人和睦相处,携手固守本土,共建后庄扶这一世代家园。
后庄扶村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大片的河水冲积平原赐给了后庄扶人天然的良好居住和农耕条件。大沽河(东大河)、小清河(西小河)、长广河(东西河)、石碃河为世代后庄扶人的生产、生活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水源。四季分明、宜人宜居的暖温带季风气候让世代后庄扶人感受着后庄扶这块风水宝地的神奇与奥秘。上海路大沽河桥(村人曰“九联”大桥)建成后,驱车从后庄扶村至莱西市区中心仅用10分钟。后庄扶村与外界四通八达,村东有大沽河右岸堤顶路,村西有“九联”路,村南有黄岛西路,村北有上海西路,各路均与国道或省道相接。莱西公交车从后庄扶村通车,更方便了后庄扶人出行。至2014年,后庄扶村大多数人持有智能手机,许多户的电脑与因特网联网。
后庄扶村民历来以农为主。1949年以前,生产条件差,粮食产量低。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农田水利的建设,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1971年,粮食生产过《纲要》,4320公斤/公顷(288公斤/亩);1973年,粮食生产过“长江”,6825公斤/公顷(455公斤/亩);1974年,粮食生产过“千斤”,7620公斤/公顷(508公斤/亩)。1980年、1981年连续两年向国家交售粮食50多万公斤。自1983年始,后庄扶大队社员的主食由过去以粗粮为主,转为以细粮为主。1967—1983年,先后发展苹果、板栗、山楂等果品23.34公顷(350亩)。果品收入最高年份达70多万元。1982年始发展蔬菜生产,到1985年,全村有480多户种植蔬菜。蔬菜生产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产业。1990年,全村蔬菜收入达300多万元。1991年始户养蛋鸡。到1997年,全村养鸡专业户达420多户。养鸡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后庄扶村的工商业在一定时期内不断发展。明清时期,后庄扶村有数人从事初级的个体私营工商业。民国初期,有所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日本的侵略,村民在村内外办的工商业大多遭受破坏而关门停业。抗战胜利后,关门停业、尚有条件开业的私营工商业户恢复生产。到1953年,全村个体私营工商业门类发展到30多个。1964年始又发展起绣花、缝纫、理发、白铁加工、油坊、粉坊、木铺、草编等多个项目。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民在境内外从事个体私营工商业的专业户、重点户越来越多,门类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到2012年,全村个体私营工商业收入达到700多万元。
自1956年农业合作化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后庄扶人克难而进,发展集体工商业项目10多个。1978年,大队工农业总收入达71.8万元,其中,工商业收入24.48万元,占总收入的34.1%。成为莱西县有名的富裕村。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后庄扶人放开手脚,乘势而上,因地制宜地先后办起面粉厂、养鸡场等6个企业。到1995年,村集体工商业收入达60万元。1995年,后庄扶村成为莱西市首批“小康村”。
1994年9月,村办养鸡场(庄扶家禽实业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改制后,企业更名为“青岛金鸡养殖有限公司”,1998年又更名为“青岛九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20年的艰苦拼搏,现已发展为下辖100多个生产企业,总资产25亿元,员工16000余人,年销售收入70亿元,集种禽繁育、肉鸡养殖、饲料生产、宰杀加工、熟食制品加工、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国家大型肉食鸡专业化生产一条龙的企业集团。进入21世纪后,后庄扶村民在青岛九联集团的股份收入和工资收入已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文化与经济同步前进。世世代代的后庄扶村人,不仅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繁荣着经济,创造着物质财富,同时还创造着传承不息、绚丽灿烂的精神文化。
600多年来,一代代后庄扶人勤劳朴实,智慧善良,无私无畏,传承和创造着优良的精神文化。清同治六年(1867年),后庄扶村王氏十三世、清军将领王元新在率清军与捻军的战斗中战死,被清政府追认为烈士并赐予世袭云骑尉,官至五品。清光绪元年(1875年)后庄扶村赵氏十九世赵宗胜以军功被清政府保举为安徽候补道,钦加四品顶戴,官至正四品。村民赵身敬、王顺香、赵身思、王恒丰于1947年(民国36年),在解放战争中的夏格庄战役牺牲。村民王廷永在抗美援朝中荣立二等功2次、四等功5次,于1952年在朝鲜战场牺牲。村民王顺寿于1961—1990年任村党支部书记的30年间,以村为家,以民为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自己毕生精力全部投入到发展集体经济、为村人脱贫致富的事业上,使后庄扶村成为青岛市农村富裕文明的榜样。1989年,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退休后,他继续发挥余热,为民服务,直至2009年9月12日去世。20世纪80年代以来,村中还涌现出王化开、王振江2位山东省劳动模范和数位青岛市、莱西市(县)劳动模范;评选出许多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优秀党团员、好婆婆、好媳妇等优秀家庭和先进个人。
后庄扶优良的精神文化,源于良好的村风、文明的传承和崇尚而不止的教化。后庄扶村的孩子们从小到大,不断接受着父母、学校、社会的教育和熏陶。爱国、明志、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好学、审时、求新、勤俭、奉公、务实等传统美德时刻陶冶着他们的心灵,引导着他们成长。当代的核心价值体系像一盏明灯,正指引着后庄扶村人的传统美德不断升华。
文化是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积淀。后庄扶村人在几百年来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词汇、生动的俗语和许多民谣、谚语与民间故事,一代一代地广为流传,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充实着内容,丰富着内涵。文体娱乐和工艺美术在后庄扶村源远流长。民国时期,村民王成生出资办起秧歌队,演出《儿女哭坟》《双0》等多个节目。1950年,村中成立小剧团,演出《井台会》《三上轿》《闹书房》等剧目。1952年后,演出《小二黑结婚》《小女婿》《三世仇》《夺印》等歌剧。1957年前,村民王桂清、王云才坚持多年义务为村民说评书。20世纪60—70年代初,村剧团演出《小姑贤》《梁山伯与祝英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剧目。2006年,“九联”工会艺术团、“九联”小学艺术团成立,定期或不定期为学生、村民和职工演出。2007年以来,村民在农闲晚间自发组织到村文化广场跳舞或扭秧歌。自清代以来,武术在后庄扶村相传至今,且颇有名声。村里的剪纸、刺绣、面塑、雕刻、扎纸等民间艺术世代相传。村中爱好和擅长书画者历代有之。而今,赵秀勋成为中国美协会员。
后庄扶村的先民们,在后庄扶这块宝地上,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和传承许多文物古迹:石臼、石磨等石器;家具、钱柜等木器;庙宇、祠堂、住宅等建筑;国槐、银杏树等古树......,它们都记载和呈现了祖祖辈辈后庄扶人民的智慧、才能和后庄扶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家有黄金用斗量,不如教子读文章”“有田不种仓廪寒,有书不读子孙愚”。这是后庄扶村人相传至今的古训。
1932年以前,富有人家的孩子进私塾学堂读书;1932年后,富有人家的孩子大都到莱阳县第八区区立第二小学读书。1946年后庄扶村办起庄扶完小初级部、成立后庄扶小学后,上学读书的孩子逐年增多。到1955年,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达79%。1958年,后庄扶村办起首所托儿所。1965—1971年,新建两排共28间小学教室及6间厢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1970年始,后庄扶与周边7个大队以庄扶完小为基础,改为联办中学,不定期予以投资。1974年,建起9间教室,成立育红班。1984年将小学迁至村前,共建校舍30间。是年,小学的各项主要指标要求均达到教育部的合格标准。1988年,将幼儿园搬迁到新建的440平方米的幼儿园楼内。1995年,将幼儿园搬迁至村小学院内,建教室6间。2006年,建成高标准的“九联”幼儿园和小学。同年,庄扶中学因校舍出现危房迁至原后庄扶小学校址,借用原后庄扶小学校舍用之。随之,“九联”幼儿园成为青岛市一类幼儿园,“九联”小学成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庄扶中学成为莱西市规范化学校。
1997—2001年,村对该村学生考入中专的奖励300元;考入大专以上的奖励500元。2002—2006年,村支付该村小学、初中学生的全部学杂费;青岛九联集团对后庄扶村学生考入中专的奖励1000元,考入大专的奖励2000元,考入本科的奖励3000元,考入清华、北大的奖励5000元。2007—2014年,青岛九联集团对后庄扶村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的奖励5000元;考入一本、二本的分别奖励4000元、3000元。
良好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有力的扶持与激励,为国家、社会和后庄扶村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用之才。尤其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入大中专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一、二本大学生和国家、省重点院校生比例大幅上升。各类研究生、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帮贫扶弱,老有所养”,是新中国成立后后庄扶历届领路人的施政理念之一。1949—1955年,后庄扶村孤寡老人的土地,由村组织帮工队包种包收。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对孤寡老人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1969—1982年,大队实行合作医疗。参加合作医疗者每人每年交1—2元钱,在大队卫生室就诊所花医疗费全由大队报销;经批准到外处就诊所花医疗费则由大队报销70%。1983年以前,残疾人、困难户由大队和生产队以不同方式予以照顾;1983年始,以减免义务工和有关费税予以照顾。1994—1996年,村为7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60元春节生活补助;1997—2002年,每人每年发80元。2003—2014年,为65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100元。1996—2010年,村出资为村民投家庭有关财产保险。1996年始,村民须上缴的“三提五统”中的统筹费由村和青岛九联集团负担。
自1996年始,从后庄扶崛起的青岛九联集团不断地惠及着孕育了她的后庄扶村和这个村的村民。吸纳了全村80%以上的青壮年劳力进集团公司就工。1999—2013年,出资建设村民福利性公寓楼23幢;兴建高标准的幼儿园和小学、老年公寓,以及老年康馨护理中心、大小埠山森林公园、石碃防护林带、休闲娱乐的文化广场、大沽河城区综合服务区等为民益民设施。2007年后,对村民公共福利投入不断加大。为65岁以上村民每人每月发100—1000元不等的养老金。2012年始,负担入住村老年公寓的老人所用水电费、取暖费;村民因病住院的医疗费由国家纳入医保报销后的余额部分,与村一起全部予以报销。2013年,为村50周岁以上村民出资到莱西市市立医院体检。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而后庄扶村的光辉历史又得益于一代代后庄扶人民的领路人和领导集体。明清时期的里长,清朝和民国时期的里长、保长、村长,他们大都是道德良好、处事公道、热心公益、诚心为民办事的人。他们大都为后庄扶村的发展和村民的富裕做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届村(大队)中共支部(简称党支部)负责人及其成员、村委会(农业合作社、大队管委会)负责人及其成员,以及其他干部,都是村民信任的优秀人才,为后庄扶村的发展和村民的富裕付出了心血;历届村(大队)党支部都领导和带领村级各个组织与全村人民克难攻坚,一如既往地拼搏奋进。从而,将后庄扶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伟大的后庄扶人民在未来波澜壮阔、浩瀚无际的历史长河中,一定能够在一届届、一代代后庄扶村领路人和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奋发进取,继往开来,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迎来后庄扶村更加美好的明天,写下后庄扶村更加辉煌的史篇!
CopyRight 2020-2021 北斗卫星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019715号
北斗地图网提供最新中国地图全图高清版以及全国368个城市的公路地图、铁路地图、卫星地图、城市交通地图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