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村位于呈坎东南,依山傍水而建,后唐时建村,元代隶属徽州府歙县22都1图,明代隶属徽州府歙县滚秀乡灵山大社仁风里,今属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行政村,辖17个村民组,人口1700余人。灵山,以其灵秀之气和人们眼中的佛祖禅佛圣地而为世人尊崇。村庄居于灵金山、丰山之间的山谷内,一条长长的灵金河从村中缓缓流过,将村庄分为南北两部分,河西边依林靠壁,筑房造屋。灵金河左边房子坐北向南,右边房子坐南向北,遥遥相对。灵山村中有一条长3华里、1米多宽的灵山古水街,街道由青石板铺成。沿水而下,村内水街上有古石桥36座。整个村庄似一条长长的飘带,令人想象无穷。源远流长的小河水,时时发出“叮咚、叮咚”的悦音,兼之鸟鸣、虫吟,奏起了和谐的“田园交响曲”。
灵山四周竹林环绕,竹海茫茫,横无际涯,这即是灵山的竹海。灵山人对竹子有着深厚的情愫,户户皆会竹编,编织出竹篮、斗笠、簸箕、筐子等精美竹器,这便是灵山一绝——竹器。灵山的另称是贡米。因进贡皇宫,皇帝喜食,故称“灵山贡米”。因日照时间短、生长周期长,灵山贡米米质柔软,散发出淡淡清香,令人食欲大增。灵山村中有二口井,一年四季水位不变,清澈见底,喝一口,绵甜爽口。
灵山村的水口十分优美,有水、有桥、还有庙。灵山水口处建有雷租庙,庙两旁各有一个菩萨殿,对面是翰苑牌坊。庙前有一条弯曲的小溪,绕到庙南菩萨殿身底,通过灵阳桥,东流入新安江支流丰乐河。雷租庙及左右菩萨殿旁有一路亭,名“五福亭”,来往路人均从亭中走过,川流不息。
翰苑牌坊建于明正德六年,明武宗朱厚照赦函安公、函中公、函功公三房夫人牌坊,由杰兴公十九世孙杰公执手建造。牌坊随山势而建,南北走向。高十余米、宽八米左右,横梁上横雕“翰苑”二字,此二字之上竖雕“恩荣”二字。牌坊前有灵山村主干道及一条山涧小溪,主干道由牌坊下而过,通过五福亭,东去方家坞;小溪绕过牌坊后流进灵阳桥。牌坊与雷祖庙口隔一条小溪,相隔10余米,巍立相望。
通过牌坊,沿溪水逆流而上,通过一座小桥,走20米路左右,便来到了灵山祠堂。祠堂建于明弘治年间,到明万历年间,杰兴公十九世孙杰公二十世孙信公、叔侄二人委托当朝太保许国大学士奏本皇上,为方氏祠堂题名,皇帝口谕:名世。清朝统治期间,祠堂重修,只留男祠,即为现在这个祠堂。
灵山流传有优美的传说。在灵山几十里路外有一小村庄,那儿住着母子俩,儿子天天到一私塾读书,早出晚归。每天晚上,有一白发仙翁送他回家。“你是谁?为什么送我?”每次他都想问,可欲言又止。因为母亲告诫他不可乱说话。有一天,他终于熬不住了,开口问仙翁,可话一出口,仙翁便不见了。此后,仙翁没送过他,其母告之,小心,小心,再小心。可是天意难违,大难终于来临。一晚上,雷雨交加,儿子大叫,全身酸痛,母亲叫他用力伸双脚顶住,可是他的骨头被换了,他原是真命天子,却换成了“讨饭骨头”。其母又大叫,咬紧牙齿!于是他的牙齿没换,人称“三十六牙”,一般人只有二十四颗牙。一天,“三十六牙”讨饭至灵山,见一个人家刚请客完毕,便向主人讨饭吃。主人说:“我家没什么菜,舀碗饭给你吃吧”。于是,主人用盛肉的碗舀了饭,加些菜。“三十六牙”觉得饭越吃越好吃,便说“灵山十八弯,世世代代做高官”,后指袖而增。还有一个故事来许国相关。许国原先在灵山开过私塾,与旁边一卖毛豆腐的关系极好,每天下午0准时去吃毛豆腐,日久二人关系甚密,结为兄弟,后许国进京为官,可此人仍在灵山卖毛豆腐。有一年,灵山一座庙宇被一外地和尚霸占了,灵山人到各处告官,均不能赢。有人提仪,请卖豆腐的找许国试试。卖豆腐的于是背上苦竹菜步行千里来到京城。许国知情后说,你必须在京城住三个月,三个月内不要来找我。第二天,许国家人将他留下的苦竹菜送到旅店,不久便有许多人来旅店购买苦竹菜,原来许国对人说他吃干苦竹菜,于是满京城的官都想买干苦竹菜,一时此菜价钱飞涨。可是送礼人前脚刚走,许国跟着便将苦竹菜交给卖毛豆腐的。三个月时间过去了,许国告诉他,事已办妥。卖毛豆腐的回家路过歙县时,方知许国为惩罚方家祠堂的和尚,让他们从绩溪背石头到歙县造牌坊,并滚出灵山方圆五百里。
绝佳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动人的传奇故事,让灵山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灵山之灵之秀,概不虚传。
CopyRight 2020-2021 北斗卫星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019715号
北斗地图网提供最新中国地图全图高清版以及全国368个城市的公路地图、铁路地图、卫星地图、城市交通地图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