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塔区位于云南省中部,玉溪市西北部,位于东经102°17′32″~102°41′37″,北纬24°08′30″~24°32′18″区间,东与江川县相连,东南与通海县毗邻, 西南与峨山县交界,北与晋宁县接壤。距省会昆明88千米。区内交通便利,213国道、昆磨高级公路和昆玉铁路、玉蒙铁路纵贯南北,形成云南省南北交通枢纽,是泛亚铁路东线、中线和昆曼、昆河高速公路等区域性国际大通道的交汇区域。
【自然概貌】 红塔区平面形态呈北宽南窄不规则三角形状,区境四面环山。市区中心州城海拔1630米,境内最高点(高鲁山)海拔2614米,最低点(玉溪与通海交界处的曲江河滩) 海拔1502米。幅员周边长161千米,土地面积1004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60.49%。土壤酸碱性适中,有机质含量和熟化程度高,宜种性广。境内地层褶皱、断裂构造复杂,水系比较发育,玉溪大河横贯其间,河流的主干和支干流总长350余千米,河网密度0.35,水资源年均总量4.3亿立方米, 其中地下水占29%。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有动物、植物1500多种。矿藏有铁矿、硅矿、煤等16个矿种,有大、中、小矿床28个,矿点11个。
红塔区为中亚热带半湿润冷冬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2017年平均气温 16.7℃,极端最高气温30.8℃(6月12日),极端最低气温-2.6℃(12月21日)。全年日照时数为1797.3小时,日照率41 %。霜降从2016年11月21日始至2017 年2 月17日止,共57天;全年降雨129天,降雨量1184.3毫米。主要气象灾害有轻度干旱、重霜冻、暴雨洪涝、大风、冰雹等。2017年气候条件对工、农业生产属于中等偏上年景。
【历史沿革】 红塔区历史悠久,开发较早。先秦时属古滇国地。汉武帝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置益州郡俞元县。蜀汉时为建宁郡俞元县地,两晋时为晋宁郡俞元县地。隋时置宁州总管府西爨地。唐贞观年间置求州,红塔区即为所属。玄宗时,云南为南诏控制。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南诏以澄江为河阳郡,郡下辖温富州。温富州的设置使红塔区在历史上开始成为州一级的行政单位。宋代大理国时为河阳郡休制部。元代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设新兴州,隶属澄江府,明清沿袭。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912年),改新兴州为新兴县,管辖范围未变。民国2年,因新兴县与广东肇庆的新兴县同名,更名为休纳县;国民5年,又更名为玉溪县。1950年1月1日,玉溪县人民政府成立。1983年9月9日,更名为玉溪市(县级),1997年12月13日改为玉溪市红塔区(县级)。
【人口民族】 2017年末,据公安部门登记的全区总户数180884户、全区总户籍人口449185人。其中,乡村人口194947人,城镇人口254238人;少数民族人口为73285人,占总人口的16.3%,有30个民族,其中世居民族有汉、彝、回、白、哈尼5个。人口密度447人/平方千米。年内出生人口6963人,出生率15.61‰,死亡人口3304人,死亡率7.41‰,净增人口365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20‰。
【行政区划】 红塔区设玉兴、玉带、凤凰、北城、大营街、研和、李棋、春和、高仓9个街道和洛河、小石桥2个彝族乡;村委会(社区居委会)104个,其中:社区94个,村委会10;村(居)民小组1106个,其中:社区居民小组1035个,村民小组71个;自然村437个。
红塔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玉溪市中心城区桂山路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