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区西腰关村介绍
西腰关村位于莱城北37.5公里、镇政府驻地6公里处。东邻东腰关村,南接南腰关村,北接北腰关村,耕地168亩,现有人口302人。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高姓由埠口村迁此建村。此后,李、许、张、尚陆续迁居。因址在北腰关以西,以村名村,冠以西字,故名西腰关村。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石城保•西腰关”。1941年前,西腰关村隶属雪野区的汇源乡;1941年5月,莱芜县实行三县分治,西腰关村隶属抬头区:1942年下半年抬头区划归淄川县;1945年10月,茶业区、抬头区合并为茶业区;1946年2月回归莱芜。1958年撤区划乡,西腰关村隶属腰关乡;1959年3月隶属茶业人民公社;1984年茶业公社改称办事处;1985年11月撤处分乡;2001年合乡并镇,西腰关村现在隶属茶业口镇。
西腰关村是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曾带领部队,路经本村,在许德亭家住了一夜(旧址还在)。并在村中举行了一次大型的宣传抗日救国,慰问老区人民的演出活动。此次活动,场面大,影响深远。
西腰关村很早就有一支技术水平高,信誉良好的瓦工队,为首的是一位技术高、经验丰富、为人忠厚的李山布老人。解放前他就带领西腰关村的瓦工到博山、莱芜等地施工。解放后,成立了建筑队,周围四邻八乡,学校机关的楼房大都是他设计并带领修建的。著名的汪洋台第二次重修(现貌)就是他主持修建的。这支建筑队为村里创造了收入,赢得了声誉,更重要的是为当地建筑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西腰关村是偏远山村,解放前,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生活贫穷,办不起学校,也请不起先生,所以没有私塾。1950年,西腰关村在一户农家院里成立了一所小学。1952年,东、西、南、北四个腰关村在西腰关和北腰关之间的一所庙里合办了一所较为正规的小学——腰关完小。1970年腰关完小改建为腰关联中,四个村的小学又回到了各村。1979年,腰关联中撤并于原莱芜九中(地址在南腰关村)。这样,四个村的小学又合并到原来的腰关联中就读,就是现在的腰关小学。几十年来,西腰关村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1年,西腰关村已有21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
西腰关村人杰地灵。从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在中国0的领导下,西腰关村民积极参加革命与建设事业,涌现出了许多不凡之辈。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许德恩、许京明、李海石,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许京召,曾任淄博县副县长的许德利,曾任山东邮电局副局长的李海成等,他们都为国为民作出了积极贡献。
西腰关村的土地并不肥沃,但西腰关的人民却勤劳淳朴。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贫瘠的山岭上,挖树穴,栽果树,大力发展林果业生产。现在山岭上,到处是苹果、板栗,硕果累累,红红的花椒,满坡香。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为搞活经济,经商、搞养殖的人越来越多,有些村民办起了小型酿酒厂、饲料加工厂等,全村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村两委的带领下,还出资修建了利民桥、生产路和塘坝,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造福子孙,恩泽后代。
多少年来,西腰关村人民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改变了贫穷落后的旧面貌,创建了今天的富裕文明。今天的西腰关人民正以崭新的姿态,饱满的热情,团结一心,开拓进取,创造更加美好、更加灿烂的明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