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区位于山东省北部,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的中心区,中共东营市委、市政府,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领导机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均坐落于境内,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4个镇、6个街道,201个村民委员会,30个城市社区,104个社区居委会,面积1178.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2.23万,暂住人口10余万人。
201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实现预算内财政收入293790万元,比上年10.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8.3亿元,增长15.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实现进出口总额1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2%。其0口11.9亿美元,增长1.8%。实际到账外资金额5466万美元,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84 元,比上年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43元,比上年增加1498元,增长11.2%。
东营区域地历史悠久。据对出土文物考证,早在4000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殷为薄姑国领地。周为齐地。秦属齐郡,西汉属千乘郡琅槐县、湿沃县,东汉属乐安国博昌县、湿沃县,三国时属魏国齐郡,西晋属广饶县、湿沃县,南北朝时属乐安郡广饶县、湿沃县,唐宋时属渤海郡千乘县、蒲台县,元明清三朝境域东部属乐安县、西部属蒲台、博兴县。民国年间,为广饶、蒲台、博兴三县交界之地。
战国时期,人们在此“伐薪煮海水为盐”,盐业生产已有一定规模。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批移民自洪洞、直隶枣强迁移至此,构成境内居民的主体。悠久的历史涤就绚丽多彩的地方民间文化。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是吕剧的发源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时殿元等人将琴书《王小赶脚》由坐唱改为化妆演出,形成吕剧雏形,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大剧种,并跻身于国家地方戏曲艺术之林。
1940年后,境域属抗日民主政府清河区行政专员公署。解放战争时期,境域属广饶县、蒲台县,隶属渤海区清河专署。新中国成立后,境域隶属惠民专区。1961年4月,东营村(今东营居委会)东打出的华北第8号探井首次获得日产8吨的工业油流,拉开了华北石油会战的帷幕。1962年9月23日,营2井喷出当时全国日产原油最高555吨的油流,“九二三厂”(胜利油田)诞生。
1982年11月10日,国务院以〔82〕国函字249号文件批准设置东营市东营区、牛庄区。1983年10月15日东营市成立。1984年1月12日,市辖东营区、牛庄区(东营区辖42个行政村,牛庄区辖179个行政村)成立。1987年7月2日东营、牛庄两区合并为东营区。建市后,选定沙营以东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地区作为东营市中心城,称“东城”,市委、市政府设在东城。胜利油田机关所在的矿区城镇相应称“西城”,东城距西城15公里。区委、区政府驻东、西城之间东营区新区。
东营区是东营市中心区。1987年辖辛店、胜利、六户、牛庄镇,史口、油郭、西范、龙居乡,西城街道办事处,221个行政村。1988年4月撤销西城街道办事处,设立泰安路、海河路街道办事处。1991年3月设立东城街道办事处,与胜利镇合署办公。1992年10月,史口乡撤乡设镇。1995年3月,东城街道办事处与胜利镇分设。
2001年3月,乡镇街道规模调整,撤销油郭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史口镇;撤销西范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牛庄镇;撤销胜利镇,设立胜利街道办事处;撤销辛店镇、海河路街道办事处、泰安路街道办事处,设立辛店街道办事处、黄河路街道办事处、文汇街道办事处。11月撤销龙居乡,设立龙居镇。2003年11月,成立胜园街道办事处。将史口镇北高、卢家、丁家、姜王、业基王、温家、东商、赵家8个村和黄河路街道办事处东现河、南田、西现河、王连、东升、陈家6个村(居),划入胜园街道办事处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