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涌镇俗称“隆都”,地处中山市西南部,距石岐城区8公里,面积39.52平方公里,辖社区居民委员会5个、村民委员会2个,户籍人口2.93万人,非户籍人口4.34万人,旅外乡亲3万余人。2006年,大涌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和谐大涌建设,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12月,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国家卫生镇”。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3.32亿元,比上年增长8.7%;工农业总产值69.85亿元,减少8.59%。
【经济发展概况】
工业推动红木家具和牛仔服装两大重点产业优化升级。工业经济在上年基数较高的基础上,工业生产总值持续增加,经济运行质量显着改善,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名牌名标战略由0发动进入企业主动阶段,红木家具和牛仔服装两大区域品牌的规模效益和影响力进一步凸现,产业根植性增强,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大涌红木家具品牌“大涌+图形”以及“浪兴”成功申报为省着名商标。全镇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国家免检产品5个、省名牌产品4个、省着名商标4个;共有省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民科企业3家、市民科企业13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4家。全年工业总产值68.34亿元,比上年减少10.36%,其中红木家具、牛仔服装两大产业工业总产值58.26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77.86%。
农业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科技进步为动力,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06年,全镇农业总产值1.51亿元,比上年减少15.64%;农民人均年纯收入8801元,增长8.01%。投资80万元,改造安堂社区、南村和新村中低产田1820亩,铺设农路7500米,新建涵闸4座,维修农桥和涵闸6座、排灌站3个,疏浚河涌6000米。充分发挥示范试验作用,研究稻鸭共育有机米栽培技术。免费发放疫苗,免疫家禽100.7万羽,免疫密度达100%。全年投入林业资金350万元,绿化道路22.5公里。
第三产业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创新第三产业发展理念和模式。促进商业中心圈发展,优化三条特色产业街布局。进一步完善文田布业城的建设,形成区域性的布业交易中心。2006年,全镇实现第三产业产值5.42亿元,比上年增长9.27%;实现税收2.56亿元,增长15.25%。全镇建成大中型超市6个,村(社区)日用品超市44个,服装、药品等各类连锁店、加盟店超80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61亿元,增长13.9%,其中民间投资总额3.83亿元,增长26.03%。
城乡建设按照《大涌镇总体规划(2002~2020)》的目标要求,推进生态化、城市化建设进程。2006年,落实工作措施,提高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创建成为国家卫生镇。改造岐涌路、中新公路、德政路的人行道。投资1500万元,完善三大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及绿化、美化工程。全面整治内河涌及镇区排污系统,投资30万元,改造镇中心城区4个垃圾中转站。全年用电总量3.8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7.59%;用水总量1564吨,增长11.16%。
外经外贸应对外国贸易设限、人民币升值、出口成本高涨、毛利大幅度下降等问题,鼓励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进出口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范围。全年合同利用外资711万美元,比上年减少5.95%;出口总额1.37亿美元,增长20.82%。其中“三资”企业出口9590万美元,增长27.29%,内资企业出口3751万美元,增长9.14%。
财政税收制定《大涌镇2006年财政预算编制原则和改革重点方案》,明确各部门公务经费和人员经费标准,平衡各部门的资金分配。依法征税,应征尽收,全面强化税收来源的科学分析与预测、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与效率。通过强化征管、定期开展税源分析及预测、实地调查全镇的经济发展情况和隐含税源情况、完善重点税源监控体系,深入挖潜,优化税收结构,准确掌握辖区内地方税源的结构格局、分布状况和发展动态,确保各项税费收入依法及时、足额入库。2006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70万元,比上年增长13.79%;税收收入2.56亿元,增长17.46%,其中国税1.81亿元,增长6.22%,地税7432万元,增长58.36%,契税和耕地税收收入871万元,增长108.87%。
金融保险2006年,银行存款余额24.31亿元,比上年增长23.91%;储蓄存款20.84亿元,增长24.63%;贷款余额7.38亿元,增长40.85%。加大社会保险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橱窗发布保险政策,使企业、职工能够掌握新颁布的条例、政策,主动参保,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镇参加社会养老保险2.15万人,增长0.77%;保费收入5430万元,增长37.36%;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5747人,增长3.69%;参加农村养老保险7166人,增长485.46%。
人民生活2006年,全镇在岗职工工资年人均16300元,比上年增加200元,增长1.24%。农民人均年纯收入8801元,增加653元,增长8.0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人均71186元,增加14132元,增长24.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即城乡居民社会购买力)年人均27452元,增加4500元,增长19.61%。全镇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8.67平方米,增加11.87平方米,增长32.26%。全镇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总量3725万千瓦时,增加691万千瓦时,增长22.78%。固定电话用户17269户,增加1813户,增长11.73%。移动电话用户16.06万户,增加16859户,增长11.73%。
【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教育全面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全镇中小学校全部通过省市等级学校评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加大力度引进教育人才,招聘教师36人。全镇有公办教职工共443人,其中获“中山市优秀教师”称号15名、“中山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4名、“大涌镇优秀教师”称号40名。在校学生10214人,中学生(含高中生)2280人,小学生6021人,幼儿园1913人。2006年,全镇小学毕业生566人,小学升学率和初中新生入学率均为100%;初中毕业生499人,升入高中(含中专)482人,升学率为96.6%。
科技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强自主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绿之城制衣、侨发染织、通达实业等3家企业投资30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获市技改贴息44万元。
宣传文化健全制度,创新形式,全面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围绕创建国家卫生镇工作,强化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卫生意识。参加中国(中山)国际古典红木家具展览会、纺织产品和牛仔服装展览会,扩大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之乡、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中国牛仔服装名镇等区域品牌的影响力。编印《隆都书画集》,展示大涌籍艺术家的创作风貌。举办红木雕刻作品比赛,弘扬红木雕刻艺术之乡的传统雕刻文化。举办慈善敬老粤剧晚会、庆祝“三八”妇女节文艺晚会、庆祝“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创建国家卫生镇文艺晚会、阳光女孩才艺大赛、“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7周年”电影欣赏晚会和粤剧晚会等,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劳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依法规范劳动关系,确保劳动力市场有序运行。做好工伤认定申请的受理、调查核实和认定结案工作,全年受理工伤认定858宗,比上年下降4.7%;劳动能力鉴定345人次,下降11.6%。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提升劳动者工作技能,全年共培训企业在职人员1000人次,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664人次,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413人。参加全市“百万青年技能培训”工程,成功推荐就业92人;自主创业培训8人,全部成功创业。
卫生2006年,村容村貌大为改善,各村实行统一收集处理垃圾,专人保洁公共场所。全面治理直排式厕所,辖区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100%。实现村村通自来水,自来水普及率100%。各村设除“四害”专(兼)职人员,整治“四害”孳生地,施药灭杀“四害”。各村设健康教育专栏,举办卫生知识讲座,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村民卫生健康意识明显提高。3月,大涌社区成功创建为广东省卫生村,至此全镇各村(社区)全部成为省级卫生村;7月,创建成为国家卫生镇。
计划生育加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继续完善兼职单位奖励制度,充分发挥兼职单位的作用。全年户籍人口出生203人,比上年减少67人,人口出生率6.93‰,人口自然增长率1.06‰。其中计划内出生201人,计划外出生19人,计划生育率91.36%,多孩率0.91%。
外来人口管理成立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原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办公室更名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各村(居委)于10月成立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务站,实行办公室、服务中心、服务站三级管理机制。代征出租房屋租赁税90万元,全镇1470户出租屋平稳有序经营。流动人口出生864人。
民政全镇低保对象295户757人,其中城镇居民7户21人,农村村民288户736人,全年发放低保金85.65万元。临时救济202户611人次,发放临时救济金8.35万元。发放医疗救济金2.38万元,救济55户191人次。发动单位厂企及群众对受台风影响的韶关、潮州地区捐款15.29万元,捐赠衣物折价22.22万元。投入9.75万元,为11户低保家庭修缮和改造危房。发放孤老复员军人优待金每人每月100元,残疾军人、复员军人、-优待金每人每月50元,义务兵家庭、烈属优待金每户每月700元,全镇享受定期定量抚恤补助的重点优抚对象37人。举办镇老年人运动会,各社区(村)发展老龄事业,岚田社区老人福利会被评为广东百佳基层老年群众组织。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和谐社会,确保社会治安持续稳定。全年立刑事案件464宗,破203宗;立“两抢一盗”案件360宗,破143宗。
信访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制,加强领导,化解矛盾。全年受理群众来信17宗,来访36宗(包括集体来访13批215人次)。群众信访反映的主要问题是劳资纠纷。
【稻鸭共育有机米栽培技术研究】
从2005年起,镇农业服务中心引进稻鸭共育有机米栽培技术,开展以水田为基础、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共育水稻和家鸭。其利用家鸭在田间野养,捕食害虫,吃(踩)杂草,耕耘和刺激水稻生育,减轻稻田虫、草、病的危害;家鸭排泄物又成为水稻生长所需的优质有机肥,大大降低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该技术具有明显的省肥、省药、省工和保护环境的多重功效,培育出优质的稻米和家鸭,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每亩增收200多元,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全镇共发展稻鸭生态区150亩,生产的健康食品“鸭稻米”的农田亩产量与没有使用该技术的农田相近,但其米质天然,比一般优质稻米的米价高,受到消费者喜爱,产品供不应求。
【大涌红木雕刻艺术】
建成大涌红木雕刻艺术馆,促进传统雕刻文化融入红木产业中;举办红木雕刻精品比赛活动,挖掘红木雕刻行业的发展潜力,以雕刻文化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镇有红木工艺精品店9家,红木工艺品有果盒、小镜、手饰盒、茶艺品等。2000年,全镇红木家具产业耗用木材30万立方米,产值5.59亿元;2006年,全镇红木家具产业耗用木材18万立方米,产值13.59亿元。
【创建成为国家卫生镇】
大涌镇自1999年创建成为省卫生镇后,开始创建国家卫生镇。2006年3月,关闭全镇所有电镀厂,建设全禄水闸,覆盖岚田、南文排洪渠,疏浚河涌,修筑河堤,改造排污系统。建设街头、公园绿化景点16个,绿化覆盖率30.74%,人均绿化地面积13平方米。镇区卫生清扫覆盖率、卫生户厕普及率、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全部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4.3%,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全部100%。7月4~5日,通过省国家卫生镇考核鉴定组的考核。12月22日,国家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正式授予大涌镇“国家卫生镇”称号。
【外资企业成立0党支部】
8月30日,外商独资企业英陶洁具有限公司举行全镇第一家外资企业0党支部成立大会。该公司有员工600人,0党员10名。在党支部筹建过程中,企业给予了充分的支持,积极发动员工参与,使党支部顺利成立。
【隆都传统美食烹饪大赛】
12月3日,在大涌镇文化广场举行隆都传统美食烹饪比赛,弘扬隆都饮食文化,展现隆都美食的独特魅力。同时,通过比赛激发群众对传统烹饪的兴趣,使其成为创业技能,促进富余劳动力再就业。村、社区和企业等16支队伍共60多人参加比赛,主要由家庭主妇参与。经过激烈角逐,镇妇女活动中心的参赛队夺得第一名。
附:2006大涌镇党委、人大、0主要领导名单
书 记:张容彬
副-:陆德华(11月止) 贺 晖(11月起) 彭荣辉
刘倩梨(2月止) 梁德胜(11月止) 区樟鹏(2月起,11月止)
主 席:张容彬
副主席:林华均(2月止) 黄桂平(2月起)
镇 长:陆德华(12月止) 贺 晖(12月起)
副镇长:黎炳坚(3月止) 泽 潮(3月止) 区樟鹏(3月止) 文卫戈(3月起)
李文辉(3月起) -民(12月起)彭日东(12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