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县后垅村资料

周宁县后垅村介绍

  后垅行政村,村委会驻后垅自然村,为革命老区村。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9年改为大队委员会,1981年改为村委会。原辖后垅、洋坪、兰后(林后)、秀坑、南山头、汤厝亭等6个自然村,现辖后垅、洋坪、秀坑、汤厝亭4个自然村。共10个村民小组,211户,738人。居民以何姓为主。大学本科文化9人,博士1人。耕地613亩,村集体林木4000多亩,其中界定的生态公益林800多亩。农作物主要以马铃薯、水稻、毛竹等为主。日用品商店3间,年销售值约16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00多万元。全村有近500人外出经商务工,创办企业年产值约800万。后垅村自然、人文景观众多。雄伟壮观的后垅大峡谷,北起陈峭村天地山,南至后垅村大拇指山,全长30公里,两岸群山拥簇,1000多米以上山峰20多座,被誉为“福建第一大峡谷”、“闽东的西双版纳”。峡谷内有原始森林和原始次森林8万多亩,分布着银杉王、红豆杉等珍贵树种,鸳鸯、猕猴、白鹇、穿山甲、山羊等珍稀动物栖息其中,古村落、古廊桥、古庙宇散缀峡谷,是华东地区不可多得的综合性游览区,极具生态旅游和科考价值。村庄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老风貌,村落四周古廊桥、古居民、古祠、古亭、古道保存完好,有大厅4座,古凉亭5座,木拱廊桥1座,庙宇1个。后垅秀坑村被称为中国木拱廊桥营造技艺之乡,其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横跨后垅溪上古廊桥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11~1799年),后毁,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年)重建,后多次重修,是周宁通往屏南的古道的必经之路。秀坑村又被称为“拳头寮”,其虎桩拳流传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18代传人,弟子分布闽东北、浙南地区,被誉为“深山武术奇葩”。境内后垅溪是霍童溪的重要支流之一,流域面积665平方公里,水量丰富,投资两亿元,装机4万千瓦的后垅溪水电站已投产发电。后垅一带,是周宁县重要革命据点之一。以后垅村为中心的周政屏地区在何道武的组织领导下,先后在后垅村山上成立了周政屏县委、闽东山头游击队和区村苏维埃政权。至今这里还遗留着许多古炮楼、“地堡”等。革命烈士何开易、何帮灿、何中和、何常荣和革命人士何道武出生于此。
  后垅村古名厚隆、鹗荐,俗名下荐。旧属宁德县管辖,称宁德县十八都厚隆村。后垅村与首洞村一祖同宗,始祖何普七公乃首洞始祖文达公后裔于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定居后垅。位于礼门乡南部,距乡所在的29公里,东与宁德市蕉城区洪口乡交界,西与屏南县寿山乡相邻,北与梅度村隔溪相望。村庄呈船状,依山而建,村落面积1.2平方公里。房屋40幢。62户,223人,常住100人。居民以何姓为主。耕地220多亩,林地1000多亩。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洋坪村地处田洋处,故名。位于后垅主村西面1公里。该村房屋39幢。共55户,172人,现常住60人。居民以何姓为主。耕地100亩,林地1000多亩。公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周宁县后垅村周边地图

热门城市地图

CopyRight 2020-2021 北斗卫星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北斗地图网提供最新中国地图全图高清版以及全国368个城市的公路地图、铁路地图、卫星地图、城市交通地图查询。